微信付费阅读“供养”原创者,用户会买单吗?
8月27日,微信官方宣布,公众号“付费阅读”功能将以邀请制形式进行内测。此举一出,人们不禁纷纷联想,收购了盛大文学之后的腾讯,会不会将公众号打造成下一个起点中文?微信公众号继“微博化”之后,又将面临着“起点化”的质疑。内容变现的道理大家都懂,微信商业化的进程亦不可阻挡,但付费阅读这样的强硬门槛到底能否与微信的开放理念相符相契呢?
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化特征毋庸置疑,无论是数量庞大的自媒体人,还是聚合型的微信大号,他们都在微信公号的“黑暗森林”中成长起来,兼并着相似公号的影响力,最终成为垂直领域的KOL(意见领袖)。
然而,世上没有哪个行业,能比媒体行业更为别扭。在这个行当里,本应靠文章影响力赚钱的作者,却只能靠卖字苟活;本应靠售卖份数赚钱的报纸,却被广告主包养;本应靠报纸提高曝光度的广告主,却依赖优秀的作者及关注度。
从语义学角度来看,“媒介”本身就有“中介”、“借用”的隐含之意,因而无论从内容传播本身还是产业链条来看,媒体必然存在着价值流动,而这种流动的结果往往是马太效应——多者恒多,中心化趋势加剧。而媒体化特征稳固的时刻,也就是人们所谓“微信红利期”结束的时刻。
以上特质,明显是与公众号“去中心化”的设计理念相悖的。关于微信公众平台,张小龙将其视为凯文凯利“100个粉丝理论”的一次尝试——“我特别希望,微信能帮助哪怕一个盲人,通过微信找到他的100个顾客而生存下去。”这意味着微信公众号是社群的、交叉的、分布式的、多对多的。
然而这个理想看似正在飘远,新入的订阅号经营者普遍面临着涨粉难、打开率过低的困境,而原创者自身的影响力却被剽窃者据为己有。在过去,经营公号的难题在于,找到自己的粉丝之后,应该以何种方式变现;而如今,对于新入者和原创者来说,如何吸引流量和避免盗取变为了当务之急。
按照行内预计,粉丝数量10万以上的公号都具备市场价值,有盈利可能,但真正能达到这个数量的公众号少之又少,不足总数的0 .3%。而更严峻的问题在于,对处于长尾市场的公众号来说,内容的打开率普遍在下降。信息爆炸、信息实用性不够、剽窃现象与鸡汤文泛滥,严重削弱了用户体验,使用率下降,反过来影响了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。按照第三方统计机构“新媒体排行榜”的预计,未来微信上将有一半的公众号为“僵尸号”。
基于以上背景,微信近年来开通了原创申请与原创保护机制,版权保护与鼓励原创是其直接目的。有人质疑,原创会减少微信大号转载的可能,从而降低原创文章影响力。实际上,这正体现了微信去中心化、去媒体化的根本诉求。去中心化,意味着原创作者无法再从微信大号那里获得约稿,那么如何通过文章变现以获得足够的激励,是每个微信生态中,原创者最为关心的问题。广告分成门槛颇高,五万粉丝的公号才能成为流量主;而用户打赏无异于靠天吃饭,小打小闹。此时,付费阅读这一真正“为内容买单”的商业化模式,便被微信提上日程。
目前公众号的付费阅读还处于邀请制的内测阶段,这不仅让人疑问,日后付费阅读功能是否会予以开放?相信在内测阶段,微信会选择公信力超群、原创质量优秀、胆识颇高的公众号进行合作,那么对于立志原创的文学青年,有没有可能开通付费阅读甚至以此谋生呢?
以我之见,付费阅读会像微信广告那样,迟早会对所有原创号开放,成为基本功能之一。而且不同于微信广告的“审核制”,付费阅读甚至可能采取更为宽松的“登记制”。
付费阅读的加入,会让原创作者在影响力与变现能力之间,不断的自我博弈。不同于广告分成和打赏收入,付费阅读设置了基本的阅读屏障,消费者需要对内容付费。这意味着文章乃至公众号的价值,真正体现在内容本身,而非粉丝量,广告分成的粉丝量逻辑在这里并不适用。
将付费阅读功能开放,降低形式门槛,提高质量门槛,并不会因为内容上的高标准降低原创的数量,阻碍其传播。首先,付费阅读为公众号可选功能,对于谋求影响力与传播的新入者来说,选择付费阅读可以突出其“精品形象”,而选择免费公开则有利于迅速传播,全凭自我考量。其次,微信大号与公知代表定会珍惜自身形象,在付费阅读中掺鸡汤无异于自砸招牌。付费阅读有利于一批精品文章的涌现。
在微信公众号中,你看得最多的是什么?段子手、美文,还是时评?那你能想象,你将来要为一篇新闻报道而付费吗?甚至为一则笑话而花去两块钱?
在新媒体排行榜的统计中,中国微信公号500强前十名中,有2个是新闻资讯类,有3个是文化文摘类,甚至有2个是路况信息类。可以说,这些公众号基于信息的时效性、可替代性以及原创性本身,都不符合付费阅读的基调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付费阅读呢?
A、学术论文。极具专业性与借鉴价值,实用性较强。
B、行业解读。某领域的深度文章,对行业现象进行数据观察与指导,具有权威性。
C、文学作品。包括小说、漫画连载等,以部分情节、内容积累粉丝,继而转化为购买主力。
D、其他稀缺资源。
对于已经是大V的公众号来说,他们自身基于自身的媒体属性,演化为广告平台,企业买单是大的方向,付费阅读的限制性往往适得其反。可以想见的是,资讯整合类的微信大号,将极为审慎的采取付费阅读模式;而像罗振宇这样的知名自媒体人,会更加大胆一些。
公众号上的文章毕竟不同于起点上的文章。这些文章一般篇幅精炼,观点明确,千字付费的模式并不具有借鉴意义,试读后的一次性购买便成了最佳选择。微信可以在曝光开头一定段落之后,显示未读部分的百分比,收取费用后才展示剩余部分。
然而试读段落必须在有限的文字展示内,完成对用户猎奇求知欲的诱发,引导用户完成文章的支付动作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微信阅读素以“碎片化阅读”和“娱乐化阅读”著称,想要用几千字满足用户的求知欲,让用户觉得“值回票价”,这对作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。
此时,连载阅读下的“月费”、“会员费”也是不错的选择。微信可以参考微博的付费阅读,例如微博大号“林奇看盘”就收取2400元/年的年费,这实际上是粉丝经济的一种简单化变体。
付费阅读一经公布,人们普遍担心微信会借机拉拢IP,垄断版权,成为下一个起点文学帝国。而就我的观察来看,微信不同于起点平台,不会与作者签订著作权方面的协议。起点的买断与收费,其逻辑在于它提供了曝光平台、引流措施、最低保障等相关服务。
那么微信会“雁过拔毛”般的抽取一部分分成吗?我相信微信不会傻到杀鸡取卵。本身原创者选择付费阅读就必然牺牲了传播性,再如此刻薄短见,势必与鼓励原创的初衷相悖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微信的付费阅读功能是在原创保护的机制之下的。微信官方表示,会以“用户+流量+收入”为方向,具体采取付费阅读、广告倾斜、搜索加权、原创入库等十一激励措施鼓励原创。
然而,并非所有原创作者会买微信的账,资深作者中质疑微信此举的人亦不在少数。其中,知名自媒体人冀永庆就表示,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分享,付费阅读会导致阅读量的减少,影响力的降低,很难达到两者的平衡共赢。而自媒体《英国范儿》的创始人林森则更为尖刻,他对付费阅读表现出担忧和疑虑,他认为金钱能引发创作者的贪欲,这反而是一种变相打击。
连原创作者都在质疑的付费阅读,用户会买账吗?习惯了刷朋友圈和公众号来消磨时间的普通用户,早已习惯了免费。而行业报告、文学文化等所谓的“干货”,他们将会是付费阅读的重点内容。然而不同于网络文学,这些干货的阅读,本身便是仪式感很强的“精神负担”行为,如果再加之以物质负担,承受双重负担的阅读者,还是否会享受这种碎片化的移动阅读体验呢?